太和夜话 | “黏膜瓣+支架”创新术式 太和打通罕见病儿呼吸路

时间:2025-09-05 17:13 来源:十堰广电
  • 微信
  • QQ空间
  • 微博
  • QQ好友

听众朋友们,晚上好。欢迎收听十堰广播电台《太和夜话》,我是林欣。此刻,窗外的晚风正轻抚城市,您或许正自然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——可这份看似普通的“顺畅”,对10岁的男孩索索(化名)来说,却整整迟到了十年。今晚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来自鄂西北山区的家庭,聆听一段因“无法呼吸”而被困住的童年,如何终于在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帮助下,重新听见呼吸的声音、拥抱生命应有的畅快。

索索的故事,开始于他刚出生一个多月的时候。别的宝宝酣睡时轻柔的鼻息,于他而言,却成了一种奢望。他总张着小嘴吃力地喘气,吃几口奶就不得不停下来换气,小脸常常憋得通红。右侧鼻孔里仿佛永远擦不干净的黏液,伴随他呼吸时持续不断的“呼哧”声,成了他童年里最心酸的背景音。

父母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喂点药就会好。可时间一年年过去,症状不但没有好转,反而变本加厉。索索连睡觉都只能张着嘴,稍微跑动几下就喘不上气。一家人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,得到的诊断大多是“慢性鼻炎”或“鼻窦炎”。药不知道吃了多少,雾化也做了一回又一回,可那道无形的“鼻塞”枷锁,依然牢牢锁住了索索十年的人生。

转机,出现在今年八月的一个暑假。一位亲戚偶然提起,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诊治疑难鼻部疾病方面很有经验。带着最后一线希望,一家人走进了余滋中主任的诊室。余主任没有轻易下结论,他仔细翻完索索厚厚的病历,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,先排除了两种可能:不是鼻腔异物,因为索索没有脓涕;也不太像肿瘤,症状也不太符合。

“也许是先天性后鼻孔闭锁?”——一个高度专业且需要丰富经验的推测在余主任心中浮现。随后的鼻内镜和CT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:索索所患的,正是这种因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罕见鼻部畸形。

手里握着诊断书,索索父母声音止不住地颤抖:“医生,这病……还能治吗?”余主任耐心解释,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,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育和生活,必须手术。然而手术难度极大:传统术式容易再次封闭,长期留置导管孩子也难以忍受。

“请您救救他……”母亲流下伤心的眼泪。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,余滋中和他的手术团队没有退缩。他们迅速组织病例讨论,反复研判影像结果,最终创新性地制定了“双侧黏膜瓣加可降解含药支架植入”的手术方案——用黏膜瓣保护新开口,支架抑疤塑形,一举两得。

为确保万无一失,团队借助CT三维成像精准评估,余主任甚至提前手绘了手术示意图。真正的手术仅持续了一个半小时,在鼻内镜的精准引导下,索索被堵塞十年的右后鼻孔,终于打通了。

术后第二天查房时,奇迹出现了——索索第一次闭上嘴,清晰地说:“谢谢叔叔,鼻子通了!”这令医护人员动容。

不久后,索索顺利出院。当他蹦蹦跳跳地走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,他呼出的每一口气都是崭新的。

现在的索索,终于能安安稳稳地闭着嘴睡觉,还第一次用鼻子闻到了家乡山野的花香。余滋中主任说,这台手术的成功,源于科室在亚专科领域的“深耕细作”。正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,让他们有底气、有能力实施这样的手术。而太和医院这项创新性的手术方案,如同一束希望之光,为那些同样被罕见病困扰的家庭照亮了前行的路。

这里是《太和夜话》,愿每个负重前行的灵魂被温柔以待,愿每一次生命危机化险为夷。明晚同一时间,我们继续聆听城市的心跳。

(节目编辑:雷勇 龚艳琳  通讯员:李毓霞  播音:林欣)


编辑:思渺

标题:
网址:
错误内容:
姓名:
电话:
 
新闻热线:
投稿邮箱:
网络新闻部: